记得桃花岛吗?孤悬海外,黄药师、郭靖、黄蓉都曾住在那里,好不逍遥自在。
今天我们就要去桃花岛,只是不用乘船。从济南出发,车沿着京沪、青兰高速疾驰,不到两个小时便到了藏于青山碧水间的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的桃花岛。
刘玉堂纪念馆。
初夏时节,小岛上桃花已谢,但“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不是桃花岛,更像桃花源。因为这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且比千年前的桃花源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呈现。
这里是古朴的,石墙、石磨、老屋,这里又是现代的,射灯、油画、落地窗。
田野乡间,还有一所高等学府——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这样的矛盾体在龙子峪随之可见,对比强烈却又自然和谐。
刘玉堂文学馆内景。
一切都是艺术“活化”乡村的结果,发起人是回乡投资的企业家董方军。
从年起,董方军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前来,实施桃花岛扩建提升等工程,建成了李心田文学馆、刘玉堂文学馆、李怀杰艺术馆等众多艺术场馆,一批著名作家、艺术家纷纷在此“落户”,形成一个独具特色、很有格调的文旅坐标。
“我们没有破坏它原生态的东西,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用艺术元素把整个乡村的美景给串联起来。”山东桃花岛艺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洋介绍说。确实如此,时尚民宿由废弃的民房改造而成,街角花园原来是残垣断壁,格桑花开得最艳的地方曾是裸露的边坡……
龙子峪村改造后的农房内景。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更是村民获得感和老人们生命质量的提升。
“活化乡村”工程开工,村里的石匠、泥瓦匠不用出村,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主妇们做饭不用忍受烟熏火燎,用上了天然气;老人们不再倚门伫望,儿孙绕膝由奢望变成了现实。
村民董继兴最开心的,是大学办进了村。用他的话说,曾经的龙子峪,就是个“大车小车进不来,过河脱了袜子鞋”的穷山村,现在,教授、专家都来村里开研讨会、办论坛讲座。“日子过好了,就想再长点见识。现在专家在身边,请教起来方便。”他说。
这里也成了无数人的诗与远方。
在龙子峪,不仅可以游山涉水、读书品茗,还能体验不一样的“文化之旅”。找间艺术馆推门而入,随手拿上几本书就能坐一整天。不光是旅游旺季,就是平时的周末也能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龙子峪村民宿。
变化始于桃花岛,然后扩展到龙子峪,再然后是刘家坡、姬家峪、徐家庄等7个村。
乡村被“活化”了,但若无产业支撑,乡村繁荣极可能是昙花一现。于是,沂源县着力于区域整体开发,在这里构建三产融合的区域产业体系。
如今,年产万棒菌棒的山东源河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在刘家坡村干得红红火火,楷园果蔬深加工、华盛数字果园等众多产业也相继落户。
改造后的刘家坡村街景。
现在田园综合体已经实现蘑菇种植、蔬菜加工、乡村民宿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片区农户就地转为产业工人,拉动了余名劳动力就业。年,仅龙子峪一个村土地流转带来年收益就突破万元。刘家坡,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0万元。
刘家坡村的乡村书院。
全新的乡村气息除了引得游客络绎不绝,更吸引了一批批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25岁的董士聪便是其中之一。他现在是山东桃花岛艺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寄托了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心愿。希望依托产业园,农户们不用舍家撇业也有份稳定的收入。”他说。
龙子湖畔,田畦青青,这片见证了艰辛革命历程的红色热土,如今除了美景,还有冈山蜜桃、伏巴梨、香菇、丹参……一村一品,各有特色,一张张沾着泥土清香的“名片”,从沂河源递向四方。
陶渊明如果到此一游,会写出怎样一篇《桃花源记》呢?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通讯员董玉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