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桃子这种好吃又可爱的水果象征着健康长寿,溯其源头,当然就是些神话传说。如《神农经》记载:“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那玉桃长什么样儿呢?《内篇》中写道,五原有个叫蔡诞的人,进山修炼,回家后告诉家人们,自己上了昆仑山,见着了传说里的仙桃——玉桃,它形状跟普通桃子差不多,但质地坚硬,晶莹剔透,玉光清润,美极了,可怎么吃啊?必须用玉井水来洗玉桃,这玉桃才会变软,一口咬下去,不至于崩了牙。
《内篇》特别指出,上述玉桃传说,纯属蔡诞胡编乱造,目的不过是吹吹牛,欺骗家人。他把玉桃生长地点编去昆仑山还是有依据的,《汉武内传》(疑系魏晋间士人创作)中写道,七月初七,西王母从天而降,来到汉武帝宫中,命令贴身侍女献上桃子。没一会儿,侍女端来玉盘,盛了七个桃子,一水儿鸡蛋大小,圆溜溜,青幽幽,看一眼即知,仙气四溢,绝非凡品。西王母挺大方,将这七个仙桃送给汉武帝五个,自己吃了俩,说吃下仙桃,便能长生不老。《隋书》所著录的《关令尹喜内传》亦有记载,“喜”这个人跟随老子向西方游历,非常幸运地谒见了西王母及其女儿太真夫人,然后干了什么呢?就大家坐一块儿,高高兴兴地吃碧桃,不必问,碧桃正是西王母拿出来招待客人的好东西啦。
那西王母住哪儿呢?她住瑶池,瑶池则在昆仑山上。凡人渴望尝一口仙桃,干脆自己动手栽种个“山寨版”——在洛阳华林园内即有所谓王母桃树,须等到农历十月,桃实方才成熟,人们都说,“王母甘桃,食之解劳”(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可见只要吃了能解渴、振奋下精神,它也算具备了一星半点仙桃的资质。
“寿盘添寿果,寿桃初熟,寿满三千”(元·无名氏·《满庭芳》),中式寿宴,少不了陈列寿桃,寓意万寿,并无可能让人“寿满三千”,可若未来年岁满百,亦是个罕见的老寿星。寿桃专用于祝寿,或直接采摘鲜桃充当,或以面粉制作,上锅蒸熟,粉白的桃身,粉红的桃尖儿,绵软香甜,金盘盛装,一盘十几个、几十个高高堆起,格外富丽。
桃子神奇也就罢了,《神仙传》(东晋·葛洪)里甚至记述,高丘公服食桃胶后,羽化登仙。“桃胶迎夏香琥珀”(唐·李贺·《南园》),桃胶是桃树皮蕴含的脂胶,可入药,古人还用它美容美发,但要论吃桃胶成仙,这就和说吃桃子长生一样,纯属神话。
关于桃花,最美最经典的故事应为《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有萋萋芳草作为衬托,它仿佛大片翠绿纱罗,任落下的桃花瓣飘飞其上,浅碧轻红,搭配得刚刚好,是永恒的春色。《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桃花的描写,未免太过荣盛、鲜妍,你想象这“灼灼”花海,像不像炎夏的火烧云,烧得人心怦怦跳?世人对桃花的印象就由明艳,而妩媚,而妖娆,而风情万种,而涉及男女间丝丝缕缕的浓情蜜意、悱恻缠绵。陶渊明偏偏安排桃花源地处世外,远离万丈红尘,于七情六欲方面,显然淡薄了许多,他使桃花变化成清丽脱俗的梦中花,仍保留些爱的欢悦,却不过激,更不招引着谁。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进一步放大了桃花“不恋尘世”的属性——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桃花仙人有花有酒有歌有眠就快乐似神仙,要什么功名利禄呢?他倒没说享受富贵一定大事不妙,只不过,富者自得其金玉满堂的趣味,贫者更因手把酒盏、眼观花枝而深感满足,总之,两不相干的。桃花的“甜俗”、“娇媚”源自芸芸众生对她桃红热烈之外衣的误解,实际上呢,她不是妄想升仙,她原本就位列仙班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