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桃花岛 >> 桃花岛新闻 >> 正文 >> 正文

整治一条河幸福一方人

来源:桃花岛 时间:2023/1/28
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43993.html

「本文来源:农民日报」

姚庄镇洪字圩河道。 杭斌军 摄

依水而居,依水为生。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域内河网纵横,湖荡棋布。河湖总面积为68.54平方公里,水面率13.5%,共有大小河道(浜、港、泾、塘、溇、河)约条,湖泊(湖、荡、漾)33个,其他水域14处。

嘉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围绕“安全、生态、美丽、富民”治理目标,嘉善把水美乡村融入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把河湖资源转化为城乡发展、农民致富的经济优势,推动绿色产业“拥河”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快速通道。“‘十三五’期间,嘉善依托水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嘉兴市北部湖荡和农村水系整治等项目,先后投入28.4亿元,共建成省级美丽河湖2条、市级美丽河湖27条、3个乐水小镇和15个水美乡村。建管并重,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护水平。全面融合‘美丽河湖+乡村振兴’理念全域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嘉善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彭小安说。

水岸同治

村民共享的公园

朱家村是魏塘街道长秀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刑家港和朱家村浜两条河交互处,与河岸的庙村隔河相望。

10月15日,站在朱家村浜的岸边,46岁的长秀村副主任赵卫平浮现出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河水清澈,我和小伙伴经常游泳,白天能看到白鹭,夜晚随处可见萤火虫,生态环境真得很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养殖业、工业入驻,废水排到了河道,再加上河道运输功能的退化,朱家村浜污染加重,岸边荒乱,原生态的美景渐渐消失。

整治一条河,幸福一方人。魏塘街道农业农村办副主任顾利杰介绍,从年开始,长秀村开始整治河道,先后投入六七千万元用于河道疏通、岸边绿化、修建步道和石桥、种植水生植物,对长秀村30条河全面治理和提升,以水利为切口,将村庄打造成一个个公园。

75岁出嫁到朱家村的孙建珍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了。环境变差后,她搬出村与女儿一起生活。如今,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建设,朱家村越来越美,她也重新回到村里,将旧房推倒重建,重新生活。“今年‘五一’假期,儿子的朋友来这儿休闲、垂钓、烧烤,都夸村里太美了。”孙建珍说。

赵卫平告诉记者,我们取缔了十几家养猪企业、多家驻村企业,河道的水质有明显提高,至少达到了Ⅲ类甚至Ⅱ类。回村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随处可见重建的房屋。

距离长秀村十几公里之外的大云镇曹家村,罗家桥港穿村而过。10月14日,记者漫步在沿河岸边的木制步道,看到水清岸美,柳枝婆娑,古色古香的凉亭,金黄色的水稻稻穗,一幅田园美景呈现在眼前。

曹家村党支部书记黄伟利介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美乡村建设等诸多项目叠加,在尽量保证原生态的前提下,形成了罗家桥港风景线,每天傍晚5点半饭后,能有三四百名周边的村民都会到这里散步、休闲。

“水美乡村建设为全村人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可以这样说,村庄就在公园里,村民出门就是公园,幸福感满满。”黄伟利说。

善水文化

由内而外的乡情

地嘉人善。“善文化”成为嘉善特有的地方人文精神和县域文化的核心品牌,嘉善历史悠久,有多年的“大往圩”史前文化遗址,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嘉善将“善水文化”融入镇、村、人,深入挖掘洪家滩文化、渔文化、农耕文化等“善水文化”,为“家乡河”烙上水美江南的文化印记。

“美丽洪溪,永远的爱,一寸寸土地上都洋溢青春欢快……”一曲村歌《美丽洪溪》唱出天凝镇洪溪村的美景。

站在洪粼桥上,已经在村里任职村支书近18年的陈俐勤看着洪溪村从一个落后的上访村如何发展成一个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洪溪村三面环水,村民与水共生,乡土的记忆也是对水的情怀。”陈俐勤说,水是洪溪人骨子里的情感,依水而居的洪溪村建造了四座跨河桥,分别是洪粼桥、碧波桥、清溪桥、悠漾桥,每一座桥的名字都与水息息相关,都有独特的“善水文化”印记。

在嘉善,有一种精神称为铁军精神红旗塘。从年干河开挖,到堵坝炸通,再到续建工程完成,半个多世纪的一个治水梦想,承载了几代人的治水信念……矗立在美丽的桃花岛河岸边镌刻着“红旗塘”的纪念碑前,来往的人们观看着红旗塘治水历史的图片、文字,浓缩了半个多世纪的治水影像在脑海里一一闪过。

彭小安这样说:“铁军精神红旗塘体现了嘉善人民坚韧不拔、勇于奉献、团结进取、大公无私的治水精神。目前,嘉善已建成铁军精神红旗塘、洪家滩文化高浜、渔文化白鱼荡、农耕文化蒋家漾等以‘善水文化’为载体的示范‘家乡河’共26条。”

同时,为了丰富“水内涵”,弘扬水精神,嘉善在汾湖建成嘉善水利陈列馆,保存有历史视频5个、照片余张、实物42件。在长白荡建成嘉善县水情教育基地,将节水护水展示及初心广场、世界之门等水文化节点融入湖中。

全域旅游

拥水经济的魅力

“我们在治水的同时挖掘乡村旅游,将治水成效转化为旅游资源,既治污更造景。通过治水,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想。”彭小安说。

围绕“水美县”建设目标,嘉善系统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提出“美丽河湖+全域旅游”概念,通过打造“点”的精品示范,丰富“线”的旅游功能,助推“面”的互融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大云镇东云村就是受益者之一。拖鞋浜村是东云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32户依拖鞋浜而居。东云村党总支书记王斌告诉记者,拖鞋浜村是农业村,村民靠养殖和种植为生。以前,村民出行靠船,随着社会的发展,拖鞋浜的出行功能逐渐弱化,对河道的管理和利用也有所懈怠。

从年开始,拖鞋浜开始河道整治,河道清淤、岸边整治、种植绿植、铺设步道,拖鞋浜重现江南水乡原生态的风貌。

随着村庄环境的提升,拖鞋浜被列入美丽乡村示范点。大云镇农业农村办主任高春喜介绍,大云镇镇6村1社区,其中划入旅游度假区的包括东云村在内的3个村,东云村是吴凤溇点亮大云十里水乡的一个水旅融合的景区村庄。

“南方小河流密布,把民居利用上,把江南水乡的韵味保留下来。年,拖鞋浜村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依托拖鞋浜,布局周边的农业采摘、地方餐饮,通过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王斌说。拖鞋浜村将村民闲置的房屋回收或在现有的基础上修缮,招标专业的公司来运营。现今,集中运营的民宿有7栋33间,出租房屋的村民每年可收取租金4万元左右。

“民宿只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我们还开发出融合地方小吃、农产品的‘孝亲六礼’旅游文创产品,不仅能玩、能住、能吃,还能让游客记住‘东云味道’。东云村人均纯收入在5万多元,涉及乡村旅游的村落收入会更高一些。环境好了,最终受益者还是村民自己。”王斌说。

嘉善开拓以“水美乡村”为主线的乡村旅游路线,在西塘镇红菱村、姚庄镇北鹤村和横港村、大云镇东云村等61个村探索发展河湖休闲旅游业,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近亿元。同时,打造里仁桥港点亮千年古镇西塘、吴凤溇点亮大云十里水乡、北姚浜点亮浙北桃花岛,通过水旅融合成功创建33个A级景区村庄、6个3A级景区村庄。

嘉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风貌已经初见雏形。一幅村居美、田园美、河湖美、通道美、经济美、治理美的“六美”乡村的水美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