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桃花岛 >> 桃花岛新闻 >> 正文 >> 正文

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如何守护内心的平静

来源:桃花岛 时间:2022/5/11

这是苦笋与茗的第篇原创文章

一、控制两分法

人是天生寻求控制感的生物。

控制感与人的底层需求:密切相关,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适度地感到自己对环境有掌控,对他人有掌控,对自我有掌控,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然而,疫情将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撕得粉碎:我们没法控制什么时候所在的街道、社区甚至是小区会突然出现阳性;没法控制会不会被居家隔离;没法控制居家隔离的时长、隔离期间的物资供应......我们似乎只有适应这一种选项。

本人在深圳工作生活。前阵子深圳的疫情控制下来后,已经连续几天没有新增确诊了,最近出入公司、小区也只要求72h的核酸阴性证明。

正当我以为一切慢慢回归正轨,再过一两周不用查核酸报告也能自由出入公司时,昨天我所在的街道,突然又爆出确诊。小区和公司的反应是迅速的,进入条件又改回24h阴性。我不得不连夜(今日凌晨1点)做核酸,以便第二天出门上课。

早起接到通知,课程临时改期。

且新增确诊病例的轨迹中,有医院。医院做个小手术,病假都请了,现在也不确定是否能够成行。

当然,我的这些经历,与当下的上海人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朋友圈里有位上海的同事,已经翻出过期一年的包装食品来吃了。他们中很多人,可能连三餐饮食都无法控制。

环境的不可控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情感上,有的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它们的不可控性,而是反复徒劳着做着控制的幻想和努力。

一个人跟朋友争执防疫政策到底是该共存还是清零,只是徒增烦恼和不愉快罢了。

当环境无法提供控制感时,我们依然可以从自身获取到它。即便是在最极端的环境下,人依然可以选择如何解释、看待、体验这一环境。有选择就有控制。

态度之外,还有行为。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野外生存者,面对复杂、多变、不可预料的丛林生存,维持心灵平静的方式,是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刷牙。即便没有牙膏牙刷,也会用树枝、药草进行。

试着培养一些固定时间、场所的行为习惯。比如按点睡觉、按点起床。为自己设定规则,在遵守规则和抵抗破坏规则的冲动中,获得掌控感。

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区别。

写下最近让自己烦心的事情,区分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

对不可控的事情,从理智和情感上反复告诉自己:这是我控制不了的,不要再去想它了。

二、课题分离

可以控制的事情,不代表一定要去控制。事实上,人的很多烦恼、忧虑,恰恰是来自于尝试去控制他认为可以控制但实际上不应该控制的事情。

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认清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听上去很简单,但许多人并不具备这种区分能力。

最常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干预。

结婚、买房、生娃,父母似乎比我们更着急。但是说到底,这些重大的人生抉择,是子女自己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

所谓一个人的课题,是指这个人自己承担所做选择的一切后果。

我妈总是认为,给我买房是她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知道深圳的房价后,她的愁苦是肉眼可见的。

我总是告诉她,她没有责任和义务给我买房子,我选择在哪里生活,买房子不买房子,什么时候买,这些是我的事。她自己挣的钱,要花在自己身上。多买几件漂亮衣服,吃点好的,提高生活品质。

如果父母就是不听劝,一定把子女的课题当做自己的课题,忧心忡忡,辗转反侧,子女该怎么办呢?什么也不办。

消化情绪、改变认知是父母的课题,我们可以提供建议和帮助,但最终需要他们自己解决。如果我们为他们的忧愁而忧愁,这就又混淆了两方各自的课题了。

对于生活和工作中,非常在意他人评价的人来说,也应当做好课题分离。

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看待自己,是别人的事。做自己是自己的事。为争取别人的好印象做事,搞混了课题。

三、适度的退缩

在精神分析中,退缩是常见的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时,会本能地退缩到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自己的幻想世界。

极端的退缩,常见于精神病性人格结构的症状表现中,是一种无意识的。但意识层面的,适度地退缩,是正常的应对压力的策略,是健康人格结构的必要因素。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象牙塔”,以备退缩时有地方可去。

它是你与世隔绝的桃花岛,是你的避难所,也是你的能量补给仓库。

我的“象牙塔”,有睡眠(感谢老天,我的睡眠质量一直可以)、阅读、鲁邦三世和口琴。

睡前,我会用kindle看会书,或者看纸书。书的内容是舒缓的、优美的、哀而不伤,不会引起太大情绪波动或者脑力损耗的。

最近在看的是石黑一雄的小说,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陈春城的《夜晚的潜水艇》,都符合上述要求。村上春树、卡尔维诺、王小波的小说也很合适。

鲁邦三世是一部有50多年历史的动漫了。去年有一段时间压力比较大,每天晚上吃饭时必看鲁邦。鲁邦一行人的自由、浪漫的精神内核至今吸引着我。

有趣的是,那阵子我还重新看起了《迪迦奥特曼》和《戴拿奥特曼》。在外人看来可能很幼稚,没关系,对大人来说,“幼稚”是一种稀缺资源。

口琴是去年6月份玩起来的,最近一直在练习布鲁斯,这种起源于愁苦黑人的音乐,其中蕴含的原始莽撞的生命力量实在是太吸引我了。

当一天工作结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啥都不相干的时候,我会拿起口琴吹上一会儿,找回自己的呼吸。

找到自己的“象牙塔”,如果你还没有,看看别人的,摸索着,尝试着,自己建造一个。

每个人的“象牙塔”都是不同的,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四、其他建议

1、运动

运动对身体和心灵的益处,已经有太多文章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这里只强调一个点:注意休息。

曾经我也是每周五天每天中午挤出时间,健身1个小时左右,长久下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都比较大。

现在正尝试三三原则:连续健身或休息的天数不超过3天(包括3天),比如练二休一、练一休一等。自己把握节奏。

2、社交

定期给家里人去个电话,聊聊家长里短;

给久未联系的好友发条消息,聊聊近况;

约朋友一起出去爬山、徒步,如果条件不具备,可以组织一起线上看剧、玩游戏;

如果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多跟他/她待在一起,亲亲抱抱举高高,互诉衷肠。

时间是最贵重的珍宝,要给那个最重要的人。

3、在日光充裕但又不强烈的午后,戴上墨镜,塞上耳机,坐(或半躺)在阳台的椅子上听贝多芬。

(这一条是为了凑条数,不过我确实这么干过,感觉很不错)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为疫区的朋友祈福。愿疫情早日结束,大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这是苦笋与茗的第篇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