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半小岛半岛都市报
“听说老杨家
分了6套80平米的房子
昨天租出去一套
一个月房租一千多呢”
对于在海岛
土生土长的居民来说
码头就像是江湖上的茶馆
多少家长里短的故事
都在这里付诸笑谈中
青岛西海岸新区
竹岔岛码头
“海龙号”起航的汽笛声响起
轮渡船的甲板上
装满各种家什儿
空调、冰柜、成捆的被子
水管、大的小的陶瓷罐…
是的
竹岔岛搬迁安置启动了
米的位移
不过是城市几分钟车程
岛上的人几乎用了一生一世
3月10日早上7点多
杨爱红和丈夫
就在薛家岛安子码头等候
准备乘“海龙号”
回竹岔岛的老房子
竹岔岛居民们
在银沙滩路的新房装修
陆续进入尾声
是时候准备搬运家当了
“从海上搬家,成本可真高啊。”
杨爱红翻着记账本:雇条船元,搬运元,码头卸货加搬运元…
“好家伙,光运费就花了一千多!”
“咱搬的东西算少的,隔壁大叔不舍得扔旧家具,搬了20多趟。”
丈夫王淑平安慰妻子。
“行了,别算了,明天还得回岛上一趟,家里还有4个空调要拆。”
一早来坐轮渡的邻居还挺多,等船的工夫,女人们唠起了家常。
“杨大爷家连缸带罐子搬了20多个,轮渡整整等了他半个小时。”
“搬那么多干吗?”
“他说要放厕所里盛水…”
这不能怪杨大爷
竹岔岛只有一口水井
定期送一船淡水注入井里
供居民取用
海上天气无常
遇上大风、大雾、寒流
船只不能航行
竹岔岛就成了孤岛
久居岛上的老人
养成有备无患的习惯
粮食剩半袋
就要着手去岛外运
存满几缸水才能安心
刚搬进岸上的新家
老观念一时改不过来
有人甚至想把水缸搬进楼房
靠泊,登岛
居民们沿着长长的水泥码头
经过一堆堆养殖网兜
健步向村中走去
推开大门走进院子
王淑平就拿出手机
喊人过来拆空调
竹岔岛没有供暖
空调成了每户必备的家电
杨爱红的家
在离码头最近的一排房子
也是岛上最早
做农家宴和民宿的人家
10年前
她先在自己家里经营
后来承包了村里的观海酒家
杨爱红和丈夫王淑平拆除门帘。
“××饭庄”“××酒楼”
“空调住宿”“海鲜”
一块块招牌构成竹岔岛
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下午两点多
岛上的居民三三两两
扛着东西从家里走出来
杨爱红和丈夫
再次回到码头
身边是刚拆的四台空调
此时
越来越多的女人们
围拢在一起
畅想着在新家的未来
“我睡惯了火炕
我在新房也装了个大炕
带加热板的…”
杨爱红的装修方案
立马得到大家的肯定
在岛上,村民们都是用煤炉子给炕供暖。
正说着
邻居大姐一只手拉着拖车
一只手拿着一袋子大葱
远远地走过来
打开拖车一看
好家伙
满满一兜子石夹红螃蟹
“我怎么觉得
市场上买的海鲜
不是那个味儿呢
还是自己渔船捞上来的好吃”
再看那边
一位大爷吃力地搬着一个
很旧很旧的木箱
“这可不是普通的箱子
这是我结婚时候的
40多年了”
故土难离
很多老人不辞辛苦
将一些老物件带回新家
好留个念想
杨爱红两口子也是如此
他们舍不得
厨房的那口“八人锅”
“以后过年捞不着
煮20多斤的大肘子了”
在外人眼里
竹岔岛就好比“桃花岛”
远离尘世喧嚣
有着未经雕琢的古朴风貌
但对于户居民来说
却是甘苦自知…
在岛上生活
海鲜敞开了吃
菜也是自己家种的
但有一样
水果、粮食都是稀缺物品
除了饮食
还有医疗和教育条件
也比不上城里
几年前
竹岔岛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
一名村民突然心脏不舒服
家人给他吃下速效救心丸
又赶紧找来一艘快艇
可船还没到岸
人就没了…
“快艇上空间小
都没有能躺下的地方
又没遮挡
晚上海风呼呼的
这一路颠簸
人肯定受不了
不到60岁,可惜了…”
再说教育
竹岔岛只有一所小学
供一到三年级的学生读书
孩子们升入四年级后
就要到岸上的薛家岛小学
村里给他们租了房
三四个孩子住在一起
周五下午才能回岛
资料图片。半岛全媒体记者陆金星摄
去年
竹岔岛小学送走
最后一个三年级学生后
校园里已空无一人
资料图片。半岛全媒体记者陆金星摄
这是竹岔岛小学
最后一次升国旗
↓↓
资料图片。半岛全媒体记者陆金星摄
对年轻人来说
海岛并不宜居
于是渐渐搬离
后来岛上常住村民
只剩下十几户
主要是50岁以上
但竹岔岛也曾有过繁荣
上世纪80年代
岛上住了七八百人
“结婚找对象都从岛内找
外村的根本进不来”
“船来了”
有眼尖的村民喊了一嗓子
“海龙号”从远处驶来
大家相互照应着
各种家当连同大家的回忆
不一会儿就装上了船
“海龙号”每天两班
共有90座
赶上岛上居民集中搬家
下午发回去的这班
空座上放的都是被子包袱
渡轮就这样满座了
刚要开船
杨大爷突然站起来
“等会儿,我家镜子忘拿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
杨大爷抱着一面一米高的镜子
气喘吁吁地返回船舱
镜子上还印着大红囍字
“这是我和老伴
结婚时的镜子,得带走”
40多分钟后
又回到出发时的安子码头
杨爱红和丈夫搬着空调机
走过长长的码头
她家的车就停在码头外
“老王你帮我看看
这个花瓶放哪好看”
到了西海岸新区
银沙滩路南岛小镇安置房
杨爱红和丈夫王淑平
幸福地布置着新家
她的新房平方米
三室一厅全明采光
而且是多层楼房
年1月9日
竹岔岛户居民抓阄分房
安置楼房源共套
其中多层套、高层套
“这个小区,靠着西海岸最漂亮的金沙滩、银沙滩,过个马路就是唐岛湾湿地公园。位置真是绝了。”
“一进小区就是卫生站,看病也方便,咱住岛上连个看病的地方都没有。”
在搬迁安置政策上
竹岔岛居民
享受到了最大优惠
3间农房换平方米
杨爱红一家共分到了
两套平方米
和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
对她来说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
终于住上有暖气的房子了
“新房住得咋样
岛上住得好
还是岸上住得好?”
搬家后
时常有人提起这样的话题
到底哪里住得好
一时间没有人
能给出明确的回答
也许那个瞬间
很多老人住在宽敞的新房里
想起生他养他的小岛
那条渔船
还有自己的大半生…
往后的日子
老人们肯定会
不停地跟孙辈念叨
古时岛上野竹成林
与砣岛、大石岛、小石岛连片
将海水分成几个海岔
因此得名“竹岔岛”…
-------------------------------------------------
●半岛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