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艳秋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谭保罗
这个五一,从蛟川枢纽到册子岛一路飘红。车流拥堵在金塘大桥和甬舟高速上。
上海到舟山,走杭州湾大桥,公里路程。正常只需要4个小时,我们到达朱家尖却用了14个小时。海天一色的这座城,节假日的火爆可见一斑。
年2月,《舟山晚报》发表一篇名为《舟山户籍人口每年在减少,市人大代表:警惕人口负增长》的文章,引发舟山本地人的热情“吐槽”。
拜佛、游玩、吃海鲜,在火热的旅游之下,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靠什么发展的城市经济?为何连续多年人口自然负增长?透过现象,才是打开城市的正确方式。
年“五一”的金塘大桥,拥堵的车辆摄影/彭艳秋
港口建设
从宁波工业大片似的镇海基地驶出,就进入舟山地界。
山与海,船与岸。舟山拥有1多个岛屿,岛屿数量占全国的25.7%。陆域经济年代,舟山只是以拥有“海天佛国”普陀山和舟山渔场而闻名。近年,舟山逐渐从传统渔区发展成为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中转的繁忙港区。
事实上,舟山早在唐宋时期便是中国的一条出海口,南宋设“舟山渡”,明朝始称沈家门港。年4月,沈家门、定海、老塘山三个港区合并为一港,统称舟山港,并对外籍船舶开放。老塘山港区成为对外开放的两个作业区之一,也成为定海港口发展的起点和标志。
其中,著名的沈家门承载着舟山渔业的辉煌记忆。地处朱家尖、普陀山和桃花岛的三角黄金地带。作为中国最大的渔港和海产品集散地,沈家门也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
据史料,沈家门渔业始于北宋宣和年间,是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元代,沈家门渔港平稳发展。而明清代实行的两次海禁,导致了舟山人才、经济和文化上的滞后。沈家门在清解除海禁后迎来转型。
老塘山与沈家门不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寂静海岸,到如今拥有5个作业生产码头,蜕变成累计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的浙江沿海大型中转基地。
“老塘山”码头发展初期,只有叉车、平板车、牵引车等小型设备。后来大型设备陆续引进,却没有货源。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广揽货源,才一改以往靠下拨业务量维持经营的格局。“揽货小组”走南闯北、抢挖货源,原先的水泥、煤炭,扩展到了铁矿砂、钢板、粮食等货源。
随着货源货种进一步丰富,货物吞吐量数据不断刷新,“老塘山”实现了滩涂变良港。
沈家门的百舸争流摄影/彭艳秋
为从根本上解决宁波、舟山相关港区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等问题,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
直到又十年后的年,已稳居世界第一海港七年的宁波-舟山港才以市场化的换股方式,实现甬舟两个港口集团的实质性合并,拿掉名称中的“一横”,成为宁波舟山港。
港口之外,舟山的支柱性产业还有船舶修造业。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年船舶修造业首次超过水产品加工业,成为舟山工业第一大行业。
然而金融危机之后,海运市场一落千丈,中国造船业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萧条期,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舟山的造船业也遭遇了挑战:年之后,很多船企面临接单难、融资难、抵押难的困境,出现大面积亏损。
一份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年前后,舟山停产或破产的造船业公司已有8家。年,连欧华造船这个国内船厂“优等生”也向法院申请了破产,年,长宏国际拍下欧华造船资产。从企业沉浮看,舟山的船舶工业正在经历残酷的大洗牌。
定位特色、产品创新、管理机制、财务经营......每一处失守,都有可能在下行背景下陷入困局。
政策之下
年,舟山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早在年10月,我国首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基地建成交付使用。可以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真正拉开了帷幕,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除镇海外,舟山和黄岛、大连一起被列入国家一期规划。
新区成立之后,舟山开始对位于舟山海域内诸多符合储运条件岛屿进行了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型油品、矿石、粮油和液化天然气等战略物资的储运基地,提供储运和贸易能力。
舟山常见的山、海、船摄影/彭艳秋
成为新区之后,舟山的空间布局清晰起来。
年4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年3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立,范围包括舟山离岛片区、舟山岛北部片区和舟山岛南部片区三个区域。
舟山拥有新区与自贸区的双重身份,政策优势不少。但舟山有其自身的历史性的局限。
比如,在军事要地定位、海洋污染及大陆文明的局限等综合因素之下,沈家门的气势与过往已有不同。此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从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总产值和增加值来看,水产品加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金属船舶制造等舟山传统几样占比最大。新兴产业暂无优势可言。
旅行与定居
这样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将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是否决定留在这里。舟山的旅游景点密度高且质量不低,作为旅游是一个好选择。但若选择作为定居之所,人们考虑的因素往往更多。
目前舟山遇到的最大障碍恐怕就是人口与人才数量。舟山经济体量小,与人口数量和面积本就有很大关系。面积不大,人口更是仅相当于一个县级市。年常住人口为.6万人,与年基本持平。
资料显示,从年开始,舟山户籍进入缩减状态。年之后,当地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情况,这也是浙江唯一一个长期人口自然负增长的地区。舟山长期持续的超低生育水平,使舟山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舟山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成为浙江首个尝试开放“单独二胎”的城市。但从现在的成效来看,依然不容乐观。
尽管舟山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省内一直排位在前,尤其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年省内前三。但过少的人口意味着经济活力不足,势必影响未来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存在人才的流失。
据有关统计,舟山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每年有10%左右流失到市外。
这究竟是为何?
这便与舟山的企业和产业基础薄弱有所关联。在产业逐渐多元化的今天,舟山涉渔人口依然近40%,千家万户生计与此相关。如前文所言,舟山一直以来,科技型的企业与现代服务业稀缺,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
渔民整理渔网摄影/彭艳秋
此外,舟山的产城融合度不高,成为制约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一大因素。相关产业园区分布大都较为偏远,生活设施配套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舟山引才留才的竞争力。
而与生活配套的因素,包括物价、医疗与日常交通等,舟山不具有优势。产业薄弱,舟山面临着供给少及需求少的困境。加上运输成本高,舟山的物价不低。
房价上,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舟山目前每平米1万5的均价,高过长沙和重庆。据有关资料,十年前的舟山均价已接近万元。与其经济体量、可选择就业的企业数量相比较而言,生活成本一直以来并不算低。
由此,似乎,定居舟山便不是一个最优项。
加上舟山本地高校数量少,年轻人大多外地读书,毕业选择回舟山的不多,也少有外地高校毕业生流入。新增外来人口并不多。
产业和平台留不住本地年轻人,也难吸引外地年轻人,城市老龄化程度加剧和生育率的降低,舟山的劳动人口供给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暂时难以根本性的改变。
这些年,舟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是具有潜力的。但显然,人口与产业结构,是这座旅游型城市面临的困扰和疼痛。如何走出这个循环和怪圈,未来甬舟铁路建成之后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人才交流和方便旅游的价值,同时避免被虹吸的命运。
这些都是舟山无法回避的问题。
彭艳秋
城市个体,皆为志趣
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