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桃花岛 >> 桃花岛图片 >> 正文 >> 正文

灿川的桃花岛王羲之十七帖原文释文

来源:桃花岛 时间:2022/6/12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一)郗司马帖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二)逸民帖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三)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zhi)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很希望见到你。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四)丝布帖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现在送上丝布做的单衣,只此一件,聊表一点心意!(五)积雪凝寒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xing)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算起来和您(周抚)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现在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也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近来悠闲自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六)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我服丹药很久了,但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凑合可以吧。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爱为要紧。面对书信,只有无限的惆怅而已!(七)知足下(至吴)帖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zhi)知问。知道您(郗愔yin)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后来郗愔固辞,乃改至浙江临海)。叔(郗昙)是否将西行?希望您能回信!(八)瞻近帖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看来最近尚无机会见面,只有悲感叹息而已!您(郗愔)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准备来这里(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早就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这里既能远离尘世,气候又好,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写此信意在回复您的问候。(九)天鼠膏帖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天鼠膏治耳聋,有效吗?有效的话,才是所需要的重要药品。(十)朱处仁帖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知道朱处仁现在的住处吗?以前收到过他写来的信,没有及时答覆,现在想借着您(周抚)的回信顺便寄给他,可一定要送到啊!(十一)七十帖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懃qín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您(周抚)今年七十岁了吧?得知身体、精神都很好,这真是福气啊!愿你再进一步坚持调养。我现在年近六十了,依人寿常理推算,能获如此年寿,我已觉得是莫大的幸运了,只是担心未来的岁月紧迫啊。因此想去游览岷山,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望您一定要好好保重,等待同游的日子,不要以为我在说空话。若真能实现这一愿望,必成为一段稀奇的故事。(十二)邛竹杖帖去夏得足下致邛(今四川邛崃)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去年夏天,得到您(周抚)送来蜀地的邛竹杖,全都到了。这里读书人多有尊敬老者的习俗,都已很快地一一送达,让他们知道您从远方馈赠的心意。(十三)蜀都帖省足下别疏具,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zhi)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看到您(周抚)的另一封来信说:您那里(蜀地)山川的种种奇观,就连杨雄的《蜀都赋》、左太冲(思)的《三都赋》都比不上您的详尽了。您那里的山川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一游其意方足的念头。果真能实现,当告诉您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可以去的时间,到时候告诉您。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您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想要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日子,与您一起登上汶岭(四川岷山)、峨眉山而归,这真会是千古不朽的盛事呀!说到这里,心已飞驰到您那里去了!(十四)盐井帖彼盐井、火井皆有不(fou)?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你们(周抚)那里蜀地盐井、火井都有否?你亲眼看过吗?为了想增加特殊的见闻,请回信详示!(十五)远宦huàn帖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看到您(周抚)另一封信:问候起我家族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您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镇守武昌。周抚之妹嫁陶侃之子为妻)孩子们亦多远在各地做官。你关怀备至,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救治中,我们一直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感念您的深情厚意!(十六)旦夕帖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近来京中(建康,即今南京)情况清静平和,我猜想您(周抚)这次的使命已经完成。时值统帅桓公(桓温。周抚曾助桓温平定四川,后来被封为益州刺史,镇守蜀地三十余年)来信告知,很是欣慰。并深切期待您常能担负起更多使命来。谢无奕(谢尚谢仁祖的弟弟:谢奕字无奕)外出继任其兄的职位,数次来信,一切平安没事。谢仁祖过世,心里时常有无限的悲苦酸楚,怎么可以用言语表达呢!(十七)严君平帖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雄)等(东汉隐士)都有后代(留在蜀地)吗?(十八)胡毋帖胡毋wú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嫁给胡毋氏的堂妹一切安好。她原来住在永兴,离这里(会稽)大约七十里地。我在目前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近来又非常忙碌、匆忙。(胡毋氏堂妹)来信说,有信交给其家婢女,但问此来信,并没有得到。(十九)儿女帖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一母(正室郗璇,字子房)所生,都已结婚,只剩最小的一个(王献之)还没结婚。只等这一婚事完成,就可以到你那里(蜀地)去。现在内外孙总共有十六人,眼前颇觉安慰。您(周抚)对我情深意厚,所以具陈以告。(二十)谯周帖云谯周有孙秀,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听说谯周(蜀汉名士诸葛亮任为蜀汉学政)有个孙子(谯秀)志向高远而隐居不仕,现住何处?(桓温于晋穆帝永和三年,率师平定在蜀自称汉国的李势,居留成都三十日,举贤擎善,蜀人悦之。此王羲之促其访察先贤后裔,后桓温果然荐举谯秀,然终不愿出仕),不知道此人是否名符其实、有此节操呢?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您的回信详示。(廿一)汉时讲堂帖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闻知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哪位皇帝建立的?了解到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事迹,应有尽有;画的原身也颇精妙,甚为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详细告诉我。(廿二)诸从帖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我们王氏同族堂叔兄弟们常与我通信,大家都大致平安。只有修载(王耆qí之,字修载)在远处,不常通信,心里常挂念。司州(王胡之,字修龄)病重,终不能西行赴任(晋穆帝永和五年授司州刺史,以病重,未行而殁)。于公于私都让人痛心。您(周抚)信中所言,对时势的分析都很中肯,我没什么异议。王氏同族诸位兄弟们那里,想必您都另有书信给他们,我就不再多叙。(廿三)成都帖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昔日,在都城见到诸葛显时,曾经详细询问蜀中的情况。他讲:成都的城墙与护城河、门屋以及楼观都是秦时司马错所修造的。让人追忆久远的历史,顿生感慨,您是否有同感,来信详示。为我增广奇特的见闻。(廿四)旃罽zhānjì帖得足下栴罽(毛织品)、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收到您(周抚)寄来的栴罽烟zhānjì、胡桃和两种药,深感您的至深情意。戎盐是关键的成分(产于蜀地戎州,即今四川宜宾),是服食丹药的必备品。从来信知道您最近也在服食,方回(王羲之的妻舅郗愔,字方回)对此也有研究,但他的看法和我不一致。所谓“知我者希”,古人早有这句成语了。没有机会见到您,书写此信聊博一笑吧!(廿五)药草帖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您(周抚)那里(蜀地)若需要我这里的药草,可以告诉我,我当设法帮您弄到。(廿六)来禽帖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的种子,寄来时都以布袋装着较好,若密封在匣子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廿七)胡桃帖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您来信所说:这种水果很好。即请为我寄些种子来,我会种下。这里种下的那些胡桃都已成活了。我很喜好种植果树,而今闲居在乡里田间,独以栽培果木作为主要的工作。麻烦您这么远为我寄种子来,这真是莫大的恩惠啊。(廿八)清晏帖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知道您(周抚)那里(蜀地)宁静清和、年岁丰收,特产又常为他处所没有的,自古以来就是闻名的地方,而且山川地理形势也是如此著名,怎可以不去游赏观览呢?(廿九)虞安吉帖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虞安吉这个人,以前曾和我共过事,常常想起他,现在他担任殿中将军的职务。前次路过我这里,谈到他与您(周抚)是中表亲。不因为自己年老,很想去您那儿当您的属下。以他的资历,应该可以管理一个小郡。您有意录用他吗?心里惦记这事,特地远道寄信给你。王羲之《十七帖》解析所属分类:书法文章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47-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4行,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十七帖》笔意法式: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一”二字。5.短横。《十七帖》中短横很多,写法要根据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横。多横连在一起,一般姿态与长短都有变化,有些横之间有连带关系,如“未”字。7.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8.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9.悬针竖。《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10.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11.长撇。《十七帖》中的长撇各具形态。如“但”字的撇画起笔侧锋入纸,中锋行笔,收笔含蓄;“必”字的撇画呈弧形,由细到粗,轻盈流动。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1.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16.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7.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18.弧形钩。弧形钩的弧度较大。如“我”字,在写钩时有一定的转折,即在行笔时稍事停留,逐渐转换笔锋的方向。“缘”字只有转,没有折,在转弯处要拢住笔锋,不要让笔锋散开。 19.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20.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21.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十七帖》的书法结构:

1.点画照应   以点为主的草字要注意点之间的照应关系。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是说点比较多的字,不要将这些点写成一个样子。如“不”、“悲”二字,均较好地处理了点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点要与其他笔画形成一定的关系。如“分”、“奇”二字的点是字的眉目,起到了传神写照的作用;“分”字的点是保证字态平衡的砝码;“奇”字的上点如同字的大脑,其方向决定着字的姿态。有些草字中点与其他笔画互相照应,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来。如“意”字中点画间隔很疏朗,并不强调连带,却很自然;“想”字下面的两点与上面的笔画似断还连,很有意趣。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数”、“里”等字,都是紧凑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对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则必然显得呆板。“语”、“临”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整体特征都显得比较均衡。“语”字左边的字符写得很重,与右边的字符势均力敌;“I临”字左边拉宽,右边窄。一些上下结构的字横向线条不乏有倾斜之势,但要通过竖画来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过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势”字。.偏正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即字的土部比较端正,下部则很灵活,每个字的整体效果看赃重,却又不乏灵动之态,达到了正欹结合的境界。而“吾”、画”、“远”等字则显得婀娜多姿、—波三折,这是依靠中间部位的挪动取得的艺术效果。如“吾”字中间部位偏向左边;“画”字正好相反;“远”字中间部位左右摆动,显得很生动。一些字则综合了上述方法,如“常”字上面稍正,下面则取斜势;“秦”字中间部位左右摆动;“度”字上面比较端正,下面左右开张。

4.左右相谐   如帖中“殊”字左右两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态,通过连笔,将两者连在—起;“杨”字左小右大,互相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而“龙”、“雄”等字则是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布局,这是它们的统—性。但每个字的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显示了王羲之处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观”等字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错落。“致”字右边的反文位置很低;“观”字将右边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几乎成了上下结构。5.缩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边的“口”部以及右边的上部都很开张,右边下部则写得很窄,而且笔画较细。“益”字也是上边开张,下面紧缩,显得很雄伟、挺拔。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很紧凑。如“时”字左边的“日”部显得很紧,“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在视觉上造成了有缩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过某些笔画的夸张,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缩,给本来不太好处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这时要注意夸张笔画的位置,还要体会收缩部位的巧妙。6.虚实开阖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间没有连笔,单个看好象距离太大,十七帖》的结构实际上放到整篇之中则非常和谐。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关系以及长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胜。如“取”字下面两部分安排得很开;“盐”字四个部件若即若离。形成包围形状的字要注意内外空间的处理。如“目”字中间部分很小,显得字内空间很大;“为”字下面的点紧靠边沿,让中间空白;“解”字右边的缠绕部分处理得靠下,而且线条很细。7.以侧取势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势,整个字形看上去很危险。帖中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之间也并不平衡。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很有动势;“讲”字的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很生动。草字最忌讳呆板,如果写得四平八稳,就会给整篇的章法处理带来困难,所以一定程度的倾斜是必要的。8.映带有节   《十七帖》中的连带笔画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有些字点画之间连带很多,牵连之间有提有按,有时似连还断,要注意其中连笔的粗细变化以及笔锋方向的转换。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连笔,形成了圆形的字态,这样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线条的起伏变化,书写时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则容易画圆圈。而“显”、“兴”等字中的映带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圆转之中包含着提按,字势显得遒劲流畅。

《十七帖》的章法析解:   《十七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义。按照唐太宗的说法,其章法就是“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章法析解通常草书的章法问题,是指作品的谋篇布局,是集点、线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终结果。关于集点、线成字,我们在前面已经对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说明,这里重点讲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问题。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大草、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如最左面这幅图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独立,属章草格局。不过王羲之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改造,所以显得更为灵活。此帖第一行“十七”两字笔画非常厚重,给整个作品确立了基调。其他字或正或侧,如“郗”字作侧势,“司”字又变为端正,“马”字倾斜,“未”字又复归端正,最后的“去”字又变为斜势,所以,整行看上去虽然字字独立,却又笔势相承。其他两行除了具有这种立意外,还有字形宽窄上的变化。   集字成行的另一个方法是上下字的牵连。如图,第一行还是字字独立,第二行中的“想复”二字笔画相连,这是强化字与字之间关系的一个方法,但在《十七帖》中还是不占主要成分,而且牵连之处一定要有道理。《十七帖》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有分寸,牵连的字在整个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无左缠右绕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连,也就是笔势上的关联,如第三行开始的“颐养”二字,上字的收笔与下字的起笔形断意连,同样有牵连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让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左右之间的意态要互相照顾。由于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宽窄、正侧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谐。加上一些牵连的组合,使章法更显灵活。应该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汇帖,不是一时间所写,所以每个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

《十七帖》的书法地位: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的贡献,所以在他身后,历代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此,东晋时期的书家中,数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于真迹的摹本来看,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远宦帖》尚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运笔轻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则奔放驰骋,一曳如风。王羲之草书传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

(编辑:灿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23.html